暑期是少年儿童放松身心、收获成长的时间,但暑期“看护难”也是许多家庭存在的痛点。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假期?今天我们继续推出“家门口的‘暑’光”系列报道第二期,聚焦上海团市委组织开展的爱心暑期托管班的生动实践江西股票配资公司,看朝气蓬勃的00后志愿者如何反哺“带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乐享假期生活。
“小张老师,这是我折的爱心,送给你!”暑托班手工课结束时,9岁的小叶举着皱巴巴的红纸跑过来,把折好的爱心塞进老师张怡婷手里。看着眼前这个曾经连3分钟都坐不住的男孩,如今能安静完成手工,张怡婷突然想起十年前——2015年的夏天,也是这样一个午后,她作为暑托班小学员,把画歪的向日葵送给了志愿者老师。
在上海的暑托班里,藏着许多这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张怡婷、尹羽纶、卫嘉淳……这些曾经在暑托班收获温暖的“小不点”,如今成了守护孩子们暑假的“小老师”。他们带着儿时的记忆重返课堂,让爱像接力棒一样,在盛夏里传递。
从“被照顾”到“去守护”:身份变了,温暖没变
张怡婷老师和暑托班的同学们
“小张老师,我们又见面了!”小叶小朋友今年又遇到了在老西门小学暑托班当志愿者的张怡婷老师,“小张老师是大学生,我之前在寒托班见过小张老师!”寒托班的小叶总是像装了弹簧似的在教室里蹦跶,一会儿敲桌子,一会儿摇椅子,而笑眼盈盈的小张老师总是会蹲下来,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说:“小叶,你跑得真快,但我们要比赛谁能在位置上坐得最久,你愿意试试吗?”小叶眼睛一亮,立刻说:“我肯定能赢!”只见小张老师用计时器和他玩起“安静挑战”,每坚持两分钟,就给他一次击掌鼓励。第一次小叶只坚持了不到一分钟,但看到小张老师微笑地递上小贴纸时,小叶自豪地说:“老师,我下次会更久!”
今年暑托班,他们又玩起了“安静挑战”,到了暑托班的最后一周,小叶已经可以在课堂上安静地坐满十分钟。
有次手工课上学折爱心,小张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怎么对齐边角。折完后,她让大家送给最喜欢的人。只见小叶攥着那颗有点皱皱巴巴的红纸,突然跑到小张老师面前:“这是我折的爱心,送给你,我喜欢小张老师。”
那一刻,22岁的小张老师,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心头。“小时候觉得志愿者老师像超人,现在才知道,他们的‘超能力’是耐心。”张怡婷笑着说。十年前,她在这里跟着老师学手工、听故事,最期待的是每天下午的“零食时间”;如今,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小心事项”:谁对芒果过敏、谁容易晕车、谁需要多鼓励……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四川北路街道的志愿者尹羽纶身上。还记得小学三四年级时,他总追着志愿者姐姐问“星星为什么会眨眼”;今年夏天,他成了那个被追问的人。在“人体奥秘”课上,他用气球做了个简易心脏模型,演示心跳的节奏。“老师,你的心跳和我一样快吗?”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突然伸手碰他的胳膊。尹羽纶把她的小手放在自己手腕上,一起数着“1、2、3……”女孩咯咯笑起来:“原来我们的‘小心脏’都在努力工作呀!”
而在周家桥街道暑托班,志愿者卫嘉淳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特别的“奖状”——那是个男孩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的:“谢谢卫老师,我外公不抽烟了”。今年夏天,卫嘉淳讲完“香烟危害”课后,这个男孩追着要PPT,认真地说:“我想拿给外公看,他总抽烟,我怕他生病。”这让卫嘉淳想起2016年,他自己作为学员在这里听志愿者讲“交通安全”,回家后硬是拉着爸爸把电动车头盔系紧了。
“小时候觉得老师什么都懂,现在才发现,能听懂孩子的话,比什么都重要。”卫嘉淳说。
暑托班十年:从“看孩子”到“育成长”
在这些“反哺志愿者”的记忆里,暑托班十年的变化藏在细节里。
“你以前在暑托班都干些什么呀?”“以前的暑托班有点心吗?”“那个时候你会玩手机吗?”“有没有老师来上课?”“那个时候你玩玩具吗?”“你不玩小车吗?”一听卫嘉淳老师小时候也上过托管班,同学们的问题蜂拥而至。
卫嘉淳老师和暑托班的同学们
小卫老师一一给同学们解答,向他们讲述以前的故事:“我小时候一个班挤40多个孩子,现在你们30人一个班,还有延时服务。”他记得2016年暑托班最“高级”的活动是看动画片,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课程,而现在的暑托班能体验无人机、学扎染、做科学实验。小卫老师说“有个做扎染的女孩说,要把染好的手帕送给妈妈当生日礼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张怡婷记得,2015年的暑托班更像“暑假乐园”:几十平米的教室里,志愿者带着大家折青蛙、唱儿歌,安全全靠老师“眼观六路”。而现在,她所在的暑托班成了“科技小天地”——孩子们戴着VR眼镜“云游”博物馆,在AI课上和机器人对话,还能亲手操作3D打印机做出小摆件。“以前是‘看好孩子’,现在是‘教好孩子’。”张怡婷说,现在的暑托班有778个办班点覆盖全上海所有街镇,消防、公安定期来检查,连高温天的运动方案都是“定制款”。
尹羽纶和暑托班的同学们
尹羽纶设计的课程里,藏着新旧的融合:他既教孩子们用线条画科幻画,也带着他们折传统纸船。“小时候志愿者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现在我们玩‘AI版你画我猜’,但本质都是一样的——让孩子觉得‘暑假好开心’。”
爱的接力:每个孩子都在成为“温暖的人”
“小尹老师,台风天你别淋湿啦!”今年台风停课那天,尹羽纶收到了一条语音,是手工课上总折不好纸飞机的女孩发来的。电话里,女孩奶声奶气地说:“我妈妈说你们冒雨来上班,我把伞放在门卫那里啦。”
这样的瞬间,暑托班里每天都在发生。张怡婷带的小叶,从一开始在教室跑来跑去、敲桌子,到现在会主动提醒同学:“快点排队,不然老师要等急了”;卫嘉淳班里的“小烟民斗士”,现在总拉着同学捡垃圾,说“要像老师保护我们一样保护地球”。
“其实不是我们在教孩子,是孩子在教会我们什么是爱。”张怡婷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有小叶第一次坐满10分钟的专注侧脸,有孩子们在中华武术课上比划的认真模样,还有十年前那个扎羊角辫的自己,举着画给老师的旧照片。
夕阳透过暑托班的窗户,把卫嘉淳和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以后我想回暑托班当老师教小朋友画画。”“我以后不想回来当老师,我想继续在这里当学生上课。”……
尹羽纶带着大家唱着改编的儿歌:“去年的太阳照我,今年的我照小苗……”歌声里,那些曾经被温暖过的“小不点”,正把光和热,传给更多等待成长的幼苗。
这个夏天,比蝉鸣更动人的,是爱与责任的接力。今天的一堂课、一次陪伴,终将流向更远的明天。
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便带着温度扎根在城市的街巷里。十二年来,它像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为孩子们遮起夏日绿荫。作为连续12年的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如今它更被纳入2023——2025年上海市民心工程,把“公益性看护”的承诺写进了千家万户的期待里。截至今年2月,4705个暑(寒)托班里,留下了43万人次小学生的笑声和10万余名大中学生志愿者的青春足迹,让这份温暖从夏天延至冬天,成了上海人心里最踏实的“假期约定”。(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 刘毅敏)
【听听我的收获】
古美路街道平南小学平吉校区爱心暑托班2班( 邹雨彤)
我叫邹雨彤,在爱心暑托班里,我最喜欢手工课啦!那天,老师说要挑战用塑料管搭一座“埃菲尔铁塔”。哇,那可是法国的超级高塔!
我们分到了彩色塑料管和胶水。一开始,我觉得好难啊!那些细管子滑溜溜的,我刚粘好三根当“脚”,想往上搭第二层,“哗啦”一下,整个塔就歪歪扭扭地倒了!试了好几次,我有点着急,小嘴都撅起来了。
老师走过来,没有帮我粘,而是笑眯眯地说:“小工程师,看看真的铁塔照片,它的‘脚’是不是特别稳、特别大?”我仔细一看,真的!最底下那层最大。我赶紧重新摆,把底层的“脚”粘得又开又结实,像小螃蟹的大钳子牢牢抓住地面。
然后,我和同桌一起合作。她负责剪小段管子当“横梁”,我负责粘,像搭一个超级特别的积木。我们屏住呼吸,轻轻地对准,慢慢地粘。当最后那根尖尖的“塔顶”稳稳站住时,我俩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我的“小巴黎铁塔”是彩色的,没有真的那么高,但在我心里,它闪闪发光!老师把它放在窗台上,阳光一照,那些塑料管子亮晶晶的,真好看!原来,只要找对方法,和好朋友一起不放弃,连“巴黎”我都能“建”出来!暑托班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小魔术师!
古美路街道平南小学平吉校区爱心暑托班3班( 姚梦佳)
《爱心暑托班的哥哥姐姐们为我们种下整个夏天的太阳》
我是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四(9)中队的姚梦佳,在暑托班里,我遇见了一群特别的“大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却同样带着明亮的眼睛和温暖的心。龚老师总是早早地出现在教室,把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她温柔的声音仿佛有魔力,让原本怯生生的我渐渐挺直了小腰板。当我终于鼓起勇气,在班级小舞台上唱完一首歌,龚老师第一个用力鼓掌……丁老师,像一只在花丛中自由自在飞舞的蝴蝶。她在舞蹈课上教我们怎样跳好看的舞蹈,教我们传统傣族舞的手势,教我们芭蕾的站位,那一刻,我对舞蹈的热爱像雨后春笋快速萌生。暑托班仿佛一个神奇的魔法盒,被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注入了无限的可能。
这个暑假,我还认识了一位很特别的老师,那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杨老师。她带着我们在神秘的音符里跳跃,认识了贝多芬的传奇一生,带着我们在开课游戏中认识了同学,带着我们在环保课中,认识了如何帮助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开心了!
爱心暑托班的故事,是无数年轻志愿者用行动写下的青春诗篇,这些年轻的哥哥姐姐们,用他们的专业、热情和毫无保留的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夏日晴空。他们在这个夏天,为我种下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自信、勇气和对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